點擊右上角
微信好友
朋友圈
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
【全球共寫新春聯(lián)】
光明日報駐莫斯科記者 韓顯陽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
貼春聯(lián),是中國人家家戶戶過年的傳統(tǒng),對身處俄羅斯的彭音來而言,寫春聯(lián)始終是個慶祝新春的必選項。今年,彭音來寫春聯(lián)的紅紙有些特別,顏色不是那么均勻,在紙的邊緣還能看到手工裁剪留下的毛邊。她說,這是自己動手染出來的紅紙。
“一開始還試過水彩紙,但材質太硬,毛筆寫上去沒有暈染效果。”最后,彭音來把3種紅色水彩顏料兌水調勻,用大號毛筆把生宣紙刷成紅色。“用了4個小時,染了兩遍色,終于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。”
彭音來深愛中國文化,從7歲起就開始為家里寫春聯(lián)。2015年,彭音來定居圣彼得堡,如今在中國文化中心工作的她,成了一名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者。“漢語、書法、聲樂、國畫、中國舞蹈……在中國文化中心,不僅能看到來自中國的文化展品,還有老師手把手帶著學習中國文化。”彭音來說,“中國元素在圣彼得堡特別受歡迎,好幾次外國朋友看到我穿的中式服裝,都囑咐我回國時也要給他們帶,就要一模一樣的。”
在彭音來眼中,春聯(lián)是代表中國的文化元素之一,寫春聯(lián)更是件“儀式感滿滿”的事情,它把家國情融進筆墨,代代傳遞。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,我已經(jīng)一整年沒有回國了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,我要將這份情懷傳承給孩子,這對他來說也十分有意義。”
書案前,彭音來擺開筆墨紙硯,用鎮(zhèn)紙輕輕撫平親手染好的紅紙,一旁剛滿8歲的兒子托著腮,帶有幾分好奇又帶著幾分認真,安靜地看著母親起筆、行筆、收筆。
“這是什么字?”媽媽問。
“中,中國的中!”兒子說。
不一會兒,春聯(lián)就寫好了:同舟共濟無國界,聯(lián)合抗疫有擔當。橫批:中俄友好。母子二人,喜氣洋洋地大聲朗誦出來。
彭音來雖然身在俄羅斯,卻一直能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溫暖。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中俄兩國既有醫(yī)療互助,又有政策支持,還有經(jīng)濟推動,為全球合作抗疫注入了正能量。”彭音來自己正是中俄兩國互相支持、守望相助的見證者。武漢抗疫時,俄羅斯是第一個派遣防疫專家代表團來華的國家;后來,中國則是向俄羅斯提供抗疫物資支持最有力的國家。
“春聯(lián)承載著我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熱愛和中俄友好的情誼,在新春來臨之際,希望通過光明日報的平臺,將我的心聲傳回祖國。”彭音來把對故鄉(xiāng)的眷戀、對中俄兩國友誼長存的美好祝愿寫在了春聯(lián)里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1年01月29日 01版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