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
微信好友
朋友圈
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
他執(zhí)著地踐履中國優(yōu)秀知識分子的心志,始終熱切地關(guān)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,并以赤子般的情懷為之奮斗不息。1946年他拒絕劍橋大學誘人職位歸國從教。
1956年,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歸屬感,他做出了莊嚴的決定:請求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“飲水思源,全國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人,不感謝我們的黨又感謝誰呢?”他要以一名光榮的黨員身份參與祖國的建設。
他將自己開創(chuàng)的東方學研究與民族的發(fā)展振興聯(lián)系在一起,期望新一代學人在國際學界確立“中國的東方學”的地位,“讓外國學者也跟著我們走”。
他在給小學生閱讀的詩中寫道:“我們都有兩個母親。”“除了生身之母外,還有一個養(yǎng)身之母,這就是我們的祖國。”他告訴年青人:“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,離開民族大業(yè)的個人追求,總是渺小的。”
當他的淵博和高潔為世人所仰慕,被尊為“國學大師”“學界泰斗”“國寶”等稱號之時,他卻堅決請辭這些桂冠。“三頂桂冠一摘,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。身上的泡沫洗掉了,露出了真面目,皆大歡喜。”他始終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平凡的人。
“與黨同行——知識分子的紅色記憶”第十四期,掃描二維碼,了解季羨林的更多紅色記憶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