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
微信好友
朋友圈
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
他14歲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15歲把文學和革命作為自己要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(yè),19歲以長篇小說《青春萬歲》開啟創(chuàng)作生涯,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,85歲被評為“人民藝術家”。
他說:“我的少年、青年時代趕上革命成功和新中國成立,這給我的人生奠定了光明的底色,即使我日后遇到了一些曲折和挑戰(zhàn),也始終熱情澎湃地書寫時代、書寫生活。”他用深情的筆觸,描繪了中國社會的發(fā)展進步和文化的繁榮興盛,參與并推動了中國文學事業(yè)的繁榮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飽含革命激情的青春之歌和激蕩文壇的現(xiàn)實批判,到六七十年代的邊疆風情和奮斗史詩,再到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時代思考和歷史哲思,他的作品始終敏銳地捕捉時代的脈搏,記錄著社會生活和時代變遷,剖析著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內(nèi)心世界,彰顯著他對現(xiàn)實問題的關切與思考……他說,“我的命運是和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的,在共和國的繁榮發(fā)展機遇當中,我也分享了這種光榮,我以這70多年的歷史,來作為寫作內(nèi)容而堅持下來,因為我有最真切的對共和國的體驗、感動和記憶”。
“這樣的時代應該留下文學代表的杰作、經(jīng)典,應該有更多深刻的作品出現(xiàn),有成就更大的作家出現(xiàn),有對這段歷史的更多的咀嚼、消化、記憶和加工出現(xiàn)。我相信會有這樣更好的作品和作家。”
“我希望能多寫一點,一直寫下去。”
“與黨同行——知識分子的紅色記憶”第二十三期,掃描二維碼,走進王蒙的更多紅色記憶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