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
微信好友
朋友圈
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
他是我國著名作家,是新中國軍旅文學的開創(chuàng)者之一,為新時期軍旅文學發(fā)展作出了巨大努力。
1938年他奔赴陜北,加入延安文藝工作團,受到毛澤東親切會見,并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。抗戰(zhàn)期間,他先后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(xié)會延安分會黨支部書記、重慶《新華日報》副刊部主任。抗戰(zhàn)勝利后,他深入東北,創(chuàng)作了“九一八”以來第一本報道東三省的專著《環(huán)行東北》。1946年初,他任北平軍調處執(zhí)行部記者,后作為新華社特派軍事記者,參加了解放東北、平津、進軍江南等重大戰(zhàn)役戰(zhàn)斗。
“一個部隊作家最神圣的崗位在前線。”抗美援朝時期,他兩次赴朝鮮戰(zhàn)場。1958年他來到前線,寫下了《萬炮震金門》的激揚文字。1984年他登上最前沿山頭陣地,全然不顧那里甚至已在對面炮火的射程之內。他說:“我這一輩子從來都是隨先頭部隊行動。”
他的長篇小說《第二個太陽》獲“第三屆茅盾文學獎”,散文名篇《長江三日》《日出》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。他的作品和生命中洋溢著革命激情和精神力量,開拓造就了軍事文學的高峰;他把個人事業(yè)融于黨的事業(yè),把一切獻給了黨和軍隊,樹立了文藝戰(zhàn)士的良好形象。
他在遺囑中寫道:“親愛的黨!我信心百倍,無限衷情,相信我們的黨萬代輝煌。”
“與黨同行——知識分子的紅色記憶”第三十七期,掃描二維碼,走進劉白羽的更多紅色記憶。

